2024年高考季,深圳一所新大学横空出世,在校园开放日的一句:“包就业”真的是赚足了眼球。
同年7月录取数据出炉,该校2024在广东省录取物理类考生120人,最高664分,最低624分,最低分超本科线182分——并列广东省内高校省内招生成绩第一名,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老牌名校并肩。
这所学校就是2024年5月30日正式获批的深圳理工大学,该校2024年仅在广东省内招收首批120名本科学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所有学生入学一年后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可选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神经科学、生物技术、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6大特色本科专业。
2025年,深圳理工大学将首次面向广东省外开展本科招生,招生范围将覆盖到广东、内蒙古、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延续去年的招生风格,均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进行录取,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课。学费为5190元/学年,住宿费为1200元/学年。
在深圳理工大学成都招生新闻发布会现场,校长樊建平明确表示,可以给前几届学生“包就业,就好业,高新科技就业,高质量就业”。
那么,这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大学?承诺的“包就业”真的能实现吗?
重新定义
在当传统高校还在讨论"围墙该不该拆",深圳理工大学已把整座城市变成实验室。
整个大学是开放的,头部产业聚集在大学周围,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也在这里。除了教学区和科研区,学校里的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还有运动场,全是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融入这座城市。
校长樊建平的履历堪称传奇:从研发"曙光"超级计算机的科学家,到创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拓荒者,再到如今掌舵新型大学的教育改革家。这位工学出身的校长,正在打造中国版的"加州理工"。
这里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死读书,而是直接参与价值数十亿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未来筹码
在深圳理工大学的课程表上,人工智能大模型课程从大一起就贯穿始终。这所大学的教学改革直指时代痛点:当AI能瞬间完成人类数年的知识积累,我们的教育体系该如何进化?
记忆公式交给AI,创造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实验室成果转化周期比传统高校更快;
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大脑"——智脑应用。
"人脑+智脑=未来竞争力",校长樊建平的这个公式正在被实践验证。
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容器,深圳理工大学培养的是驾驭科技的骑手。
因材施教与传统大学大相径庭的是,深圳理工大学所有新生都要经历"科研轮岗制":在材料能源、脑科学、药学、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合成生物六个方向的实验室轮转,二年级再选专业进行课题实践,等到三年级就能判断一个学生是不是搞科研的料了。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将来是专注学术,还是工程,或者创业。
就业保障
深圳理工大学的课程直接对接深圳重点产业布局,200+科技巨头就在学校周边。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的众多孵化企业和合作企业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将来学生找工作很容易。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真正的精英教育正在发生质变。深圳理工的模式揭示了一个趋势:未来的大学,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创新的催化剂。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种"实验室即课堂、产业即教材"的培养模式,可能是打破资源壁垒的最佳跳板。
新时代"寒门贵子"突围之路——用前沿科技武装自己,在产业最前沿完成阶层跃升。
如果高考600分以上,你会选择深圳理工大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