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复函广东省,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该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公办普通本科学校,今年计划在广东省内招生80人,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5个本科专业。
一、2025年大湾区大学招生专业人数公布
大湾区大学作为广东省属公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于2025年6月19日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依托松山湖和滨海湾两大校区(总用地2000亩),聚焦数理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技、先进工程、生命科学、金融管理六大领域。其“大学+大科学装置+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等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1、招生规模与范围
2025年首次面向广东省招收80名本科生,后续逐步扩大至全国,总招生规模预计达2000人。采用“小而精”策略,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充足科研资源。
2、培养模式创新
入学不分专业:学生第二学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支持跨学科辅修(如计算机+金融、材料+能源)。
弹性学制:以四年为基础,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如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和企业实习(如华为、腾讯联合培养项目)。
国际化培养:与全球100余所高校合作,提供海外交流和全英文授课机会。
二、大湾区大学首批招生专业深度解析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方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程、网络安全。
就业前景:大湾区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140万人,平均年薪21.28万元,资深工程师薪资超50万元。
产业对接:华为、腾讯等企业密集,毕业生可参与AI芯片研发、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
2、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优势: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
产业数据:广东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达2.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12.48%,科思创等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轻量化材料。
就业方向: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领域研发岗位,应届生平均月薪8000-1.2万元。
3、数学与应用数学
交叉融合:数学建模+大数据分析,可进入金融、人工智能领域。
薪资水平:深圳大学非师范毕业生应届生平均月薪6500元,10年经验者可达1.72万元;量化金融方向薪资更高。
科研机会: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或大科学装置数据处理项目。
4、物理学
前沿领域:量子计算、光电子技术,对接深圳量子研究院、鹏城实验室。
就业市场:光刻机研发、微纳加工等核心技术岗位年薪30-50万元,福田区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升学优势:科研成果突出者可优先保研至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
5、工业工程
产业需求:大湾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生产流程优化、供应链管理人才。
薪资分化:珠海地区基础岗位月薪3-6K,但智能制造工程师年薪可达36-60万元。
校企合作:广汽、华为智能工厂提供实习机会,表现优异者可获录用资格。
三、大湾区大学录取分数线预估与竞争态势
1、整体分数线范围
物理类:预计580-590分,介于广东工业大学(2024年575分)与深圳大学(2024年595分)之间。
2、热门专业竞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预计超投档线15-20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竞争相对温和,分数线接近投档线,适合中分段考生。
报考策略与行动指南:
1、专业选择逻辑
技术导向型:优先计算机、材料科学,把握AI、新能源高薪赛道。
学术研究型:数学、物理适合深耕基础科学,通过科研项目争取保研。
产业应用型:工业工程结合制造业升级,建议辅修数据分析。
2、分数适配策略
高分段(超600分):冲刺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关注华为、腾讯联合培养项目。
中分段(580-600分):重点填报材料、工业工程,利用专项计划增加机会。
压线考生(580分左右):服从调剂,入学后通过成绩或科研转专业。
结语:抢占大湾区科创高地
大湾区大学的设立,标志着粤港澳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其“小而精”的培养模式、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为考生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无论是聚焦前沿科技的计算机专业,还是服务制造业升级的工业工程,都将在这片创新热土上获得广阔空间。建议考生结合自身兴趣与分数,理性规划志愿,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大湾区的浪潮中书写科创篇章。